找到相关内容133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临济禅初探(下)

    之说,在真伪问题上殊堪质疑。北宋中叶中兴云门的雪窦,于四宾主也作四种人法位次之说,有拈有颂故意作出,也是失临济说法原旨。  “辨魔拣异知其邪正”,好似上阵作战,宾主相“看”即为作战,宾主料拣,不牵涉...交涉,拟心即差,动念即乖,有人解者不离目前。  这段示众,与四料拣互为关系,性质、作用是一致的。四料拣着重在分辨根器以示教,完全为了接机;不能行四料拣的,开堂说法却有问题。临济说到学人到此,是没有着力处...

    乃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54057625.html
  • 关于《净度三昧经》的目录学考察

    著录比较混乱,但其流传形态一直比较清楚,也没有人对它的真伪问题提出疑问。对它的真伪提出疑问的是八世纪著名僧人——《开元释教录》的作者智升。  实际上,智升对该经的著录也没有超出《历代三宝记》的范围,即...。总数则保持不变。由于《法经录》所少的一卷本钞经,正是僧◎本人没有看到原卷的那种。所以两者著录的差异甚值得吟味。关于这个问题,拟在下文讨论。对于钞经,僧◎虽然并不很赞同抄经这种形式,却也没有斥之为伪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1460900.html
  • 宗教现象学方法的两难

    宗教研究,则是去除先入之见,保持价值中立,对各种信仰对象的真伪问题存而不论,尊重信仰者的宗教经验,把它当作客观显现的现象材料,尽可能按其本来面目揭示出来,并考察它对于信仰者的真实意义,最终获得真正的...增进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了解。但是,在早期比较宗教学对语言学、人类学、历史学等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宗教的起源、发展、功能、相对的高低优劣等问题的兴趣背后,隐含的态度仍然是将基督教信仰之外的宗教经验视为异质的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466202.html
  • 《牟子理惑论》的真伪及其价值

    《牟子理惑论》的真伪及其价值   作者:徐文明   来源:巨赞大师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  《牟子理惑论》为中国佛教早期的名著,虽然篇幅不长,影响却极为深远。近代以来,围绕其真伪问题进行了一场相当激烈的论辩,许多著名学者都参与其事。近年又有一批年轻学者以此为题目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论文,使这一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。  李璐博士的论文《佛教早期中国化的经典——〈牟子理惑论〉研究》对《牟子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4366428.html
  • 评胡适的禅史研究——1969年争论《坛经》的回顾与思考

    历史的人,一发现传说上有了什么伪造,  就认为那只是一片谎言,连带对禅宗的教义,也看作  了一片谜语或诳言,那不仅没有资格来谈禅宗,也将  永远无法了解禅宗。钱穆《略述有关{六祖坛经)之真伪问题》:  ...历史呢?  问题的关键在于:如果把考据和研究的眼光局限于禅宗史中,那真伪的标准当然就是当时有无其事。所谓“真”史,是有史籍可考的事实;所谓“伪”史,是当时并无其事,而是后代禅匠伪造、附会于先辈祖师身上的...

    顾伟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067225.html
  • 国博藏贞观二年造像考

    文中使用“民”字,因为这距太宗武德九年的令,仅仅二年的时间。  由于铭文中提到“上使僧法纯造像”,从字面看显然是官造佛像。但事实上造像既小且粗糙,完全没有皇家造像的气度,由此涉及的就是造像的真伪问题,...从铜的质量,尤其是铭文分析看,此像是贞观初年造像无疑。因此,在分析造像的含义之前,首先确定造像的真伪及造像铭文含义等问题。  [2] 唐贞观二年之前就较为流行的观音造像样式有:立姿持莲花、立姿持净瓶、...

    李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1268051.html
  • 上座部比丘尼僧团重建探讨(一)

    与否,不是本文探讨的目的,不管故事的真伪问题,我们应该注意到巴利藏版本(我相信它也存于化地部以外其他现存律藏版本),所呈现的一个重要事实—佛陀的预言,是出现在他同意妇女出家之后。假如佛陀真的想阻止女众...讨论僧团羯磨,其中探讨:什么情况的僧团羯磨是无效的。(6)依照《附篇》规定,具足戒的授受可能会因为乞戒者、白、羯磨、界、或僧等等问题而无效。将其中的规定运用到妇女乞受具足戒的情况,保守律藏专家辩论:未经...

    菩提长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3170293.html
  • 《王梵志诗》词法特点初探

      唐时用例多见。《王梵志诗》中凡二见:   (6)我见那汉死,肚里热如火。不是惜那汉,恐畏还到我。(我见那汉死 134)   由于《幽明录》的真伪问题,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指示代词“那”是唐代...文本的真伪目前尚成问题。⑥《王梵志诗》中的“着”,一部分仍作动词用,一部分已虚化为介词与助词。作助词的“着”,全书用例不多,但却反映出了唐代“着”已完成动词主虚化、成为时态助词的语言事实。   下面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35689683.html
  • 佛教十三宗简介(一)

    慈光志因,下传晤恩、源清、洪敏、孤山智圆(976~1022)、梵天庆昭(963~1017)等,此系统称为山外派。两派之争端,起于对智顗‘金光明玄义’广本之真伪问题,由之并逐渐演成唯心论与实相论之对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1539445.html
  • 智俨的「缘起」和「性起」思想

    门〉一文为根据。 此文署名智俨所造,唯从近人考证  所见,它很可能是伪作,故本文讨论概不采用。 有关  〈一乘十玄门〉的真伪问题, 参阅石井公成:〈《一  乘十玄门》の诸问题〉, 《佛教学》第 12 ...法则,与及「无明」、「行」、「识」等十二支缘生法的相生相灭关系, (注 5) 其所关涉要为轮回存有的延续和解脱的问题。随著佛教的发展,对因果原则和十二支缘生法的关系,出现多种不同解释,反映了不同佛教家派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141210.html